昨晚9点,荣誉读者倪瑶和陆墨涵母子举起上海书展IP逗点文创,在上海展览中心主雕塑“书香是一种氛围”前合影。“我们从崇明来,赶上书展末班车,6岁儿子爱看漫画,听了蔡志忠新书分享买了他画的《论语》,希望小朋友亲近传统文化。”
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昨晚落幕,以不竭动力与创意呈现“书展+”澎湃动能——共接待读者超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同比增长31.6%;文创产品销售收入1017万元,同比增长100.1%;全市共举办1267场阅读活动,同比增长23.8%;出票39.58万张,其中现场售票2.62万张;阅界夜市6天销售收入64.8万元,外省市来沪观众占比25%,文旅商体展联动溢出效应凸显。
今年上海书展荣誉读者。(叶辰亮 摄)
一组组数据背后,阅读愈发成为美好生活新增量。人潮涌动间,上海书展风景线折射出这座人文之城的独特魅力。不止于书,不止于展,2025上海书展“阅读+”以更新业态助推行业发展和文化植根,为书香上海注入更强动能。
强磁场引领新气象
今年上海书展创新推出“双主场+X+N”办展模式,首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城双主场,深入全市16个区分会场、100家实体书店、4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等。双主场合计4.2万平方米展览规模空间,引全国371家出版单位携16万种图书参展,以7天每天12小时展览时长,带来高密度图书展销及活动,承载高浓度的阅读热情。
学术厚度与城市精神融合,大量重磅新书好书和读者见面,引领主流价值。书展现场集中展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著作。《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连环画典藏》《上海抗日战争史》《不屈的手指》等抗战主题图书首发。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五大文库”集中推出首批43种新书,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提供了“上海样本”。
通过互证互校,力求最大程度恢复《南史》文本原貌,厘清史实
《北史》和《晋书》修订本也将陆续推出
大部头学术书、科普丛书、儿童文学读物、漫画读物在上海书展都能找到知音。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南史》发布后的签售长队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金龙与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惊喜发现,不少年轻人手捧大部头读得津津有味。
“期待这一文本准确、校勘精良、标点合理的全新修订版本,助力这部史学经典走入更多读者的书房,为古籍整理事业添新篇。”俞国林分享阅读《南史》体会,南北朝至唐初是中国史学编纂繁荣期,“二十四史”中有十二部成书于此,《南史》则堪称南朝宋、齐、梁、陈四史“精编版”。他通过对比《梁书》与《南史》中“梁武帝本纪”篇幅及记述差异,分析梁武帝生平轶事及统治特点在不同史书中呈现,为历史阅读提供了崭新切入路径。
《中国近当代翻译家研究》(四卷本)即将出版
上海市图书奖特等奖获奖图书《中国翻译家研究》(三卷本)主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方梦之教授,看到台下年轻观众,感慨“下一个翻译家可能就从中诞生”,“编这套书主要目的在于经世致用,发掘被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所忽略的应用翻译家,认识到他们对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贡献。”翻译家展现出的高度使命意识、责任感、家国情怀,值得被挖掘、记录、传承。语言学习如何助推文明交流互鉴,多语种翻译怎样搭建理解世界的桥梁,拓宽广阔天地?《梦开始的地方——上外附中多语种毕业生回忆录》邀校友回望附中岁月,探讨数智时代背景下外语学习的价值与方向。
用语言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书展犹如文化磁场向所有爱书人发出召唤——热爱敦煌学的12岁少年,趴在厚厚《敦煌学大辞典》上抄录笔记。“是朝圣,是过节,是分享。”辽宁鞍山的赵女士开幕前买满7天票,坐了10个小时高铁,来了一趟“全勤”书香之旅。她等到2024笔会文粹《意义的礼物》、“笔会文丛”第一部《依恋之为依恋》新书发布,手捧名家签名本,满脸欣喜,“内容好、设计好,有好书是读者的福气。”
大批“笔会”忠实读者排起长队
“出版+”扩容朋友圈
阅读有多少种打开方式?上海书展给出的答案是充满可能性的N——数字化新场景和新体验、AI技术赋能传统阅读,“书+X”“阅读+”产业集群释放跨界活力。
全新上线的“尚古汇典·文渊阁四库全书AI+版”有效降低读者接触古籍知识门槛,有助于更多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帆书APP展区变身可触摸、可沉浸的“家庭书屋”,一整面墙海报搭配二维码,读者可随时扫码听书,“让阅读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
特设“家庭共读书单”推荐
不止是看书媒介焕新,阅读半径也持续扩容。除了国际文学周、七天七堂课等原有品牌活动外,上海书城主会场的阅文十周年“让好故事生生不息”IP主题展、“向大师致敬”七天七讲、“一腔一调皆有书”等系列阅读活动,在各年龄层群体“圈粉”。全市各级图书馆、实体书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家+书屋”等全民阅读阵地精彩纷呈。家庭讲书大赛总决赛现场,见证普通家庭因阅读而绽放的非凡光彩。
“新发现科普书单”登上黄浦江游轮,国内首个专门评介科普图书的书单品牌在浦江“科技追光号”主题游轮上发布,现场揭晓19种入选图书,涵盖“科学人文”“科学生活”“科学少年”领域,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读者奉上兼具权威性与可读性的科学阅读指南。国内第一部卡丁车主题科普漫画在嘉定区首发,“名家海岛行”走进崇明,奉贤组织“我为阅读代言家庭亲子朗读大赛”等,畅通书香惠民“最后一公里”。
“阅读+”放大票根经济
一张门票除了逛书展还能干什么?今年上海书展放大票根经济,将阅读融入城市多元生活,以文化赋能消费。首次发放惠民阅读券每天都被一抢而空,核销率近100%。
买书变成有魔力的事——送古埃及文明大展门票、兑换乌镇分会场景区门票、出口步行1分钟在“屯京拉面”门店领限量免费冰淇淋……首次推出“阅界夜市”人气爆棚,一半书卷,一半烟火,点亮城市夏夜文化消费。双主场附近商圈与书展联动密切。“书展文化味蕾地图”串起周边地标、运动休闲场馆、怀旧老字号餐饮等。中信书店·跳岛声音书店在南京西路商圈打造可听可见的“播客会客厅”,流量互导双赢。
据大数据监测显示,书展双主场参与人群直接带动餐饮、零售、住宿、交通及其他服务(含票务)消费约1.81亿元。上海展览中心所在南京西路商圈日均客流56.8万人,上海书城所在南京东路商圈日均客流63.5万人,线下零售餐饮消费分别同比增长39.07%、23.95%。
以“票根经济”为杠杆贝盈网,“小券”撬动“大消费”,书卷气和烟火气的双向奔赴中,阅读如盐融水般融入日常,“我爱读书 我爱生活”成为书香浸润下人民城市的鲜活写照。
诚信双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