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成“千园之城”!新民晚报记者今天获悉,随着徐汇区的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一期)等一批公园被纳入公园名录,上海各类公园现已达1013座。这也意味着,上海提前完成了“十四五”期间建成“千园之城”的目标,市民真正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
从街角绿地到百年名园,从社区口袋公园到滨江生态空间,千座公园如珍珠般散落在全市各个角落。面对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极高等难点,这一轮“千园”是如何挖潜建成的?下一个“千园”又将向哪些地方“要空间”?在公园品质上又有哪些新期待?
1013座公园遍布全市
上海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市各类公园已达1013座。其中城市公园522座、口袋公园371座、休闲森林公园119座、主题公园1座,首轮“千园之城”建设目标提前完成,城乡公园体系初步建成。“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公园绿地2500公顷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5平方米,较“十四五”初人均增加1平方米。
同时,目前本市已初步形成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都市绿道休闲网络,全市绿道总长度达到1998.81公里。立体绿化总面积达到518.16公顷,全市公园绿地服务均衡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今年以来,本市已新建绿地652.82公顷,完成全年任务量的65%;新建绿道100.32公里,完成全年任务量的77%;新建立体绿化34.93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务量的87%。
在“千园之城”的蓝图中,环城生态公园带无疑是一条璀璨的“绿色项链”。截至7月,“环内”累计新增楔形绿地面积330公顷,吴淞江、碧云楔形绿地约50公顷,北蔡、大场楔形绿地等约124公顷项目正推进建设。“环上”建成开放浦东赵家沟秀林公园、嘉定蝶语园等40座公园,今年年底将再增普陀新杨公园、浦东沔西公园等10座环上公园。“环外”的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已纳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
在远郊,“五个新城”每年50公里环新城绿道和5000亩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建设也在持续推进。大师园及桥链驿站众创设计成果则加快落地实施,年内,将开工建设青浦盈珠园、漫春园,奉贤浦江园、松江塔汇森林4个大师园。
深度挖潜为公园数量“做加法”牛客栈
千园,来之不易。超大型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分布密集,面对这两大挑战,上海深度挖潜,通过各种方式为公园数量做“加法”。
本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总体考虑始于2019年,结合“十四五”规划研究形成《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系统谋划生态“超级”工程,支撑上海公园城市建设。随后,《上海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上海市“十四五”期间公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陆续出台,也为“千园工程”提供了支撑和指导。
“上海在‘十三五’末公园数量为406座,当时建千园要新增600座以上。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创造性地提出城乡公园体系建设,根据‘全域公园’的思路系统谋划公园的布局,将布局体系中的绿色空间都纳入板块。”市绿化市容局公共绿地处处长管群飞表示,体系中的每类公园都有自己的作用,有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有的为郊游休憩服务,有的还能为长三角城市居民服务。
比如,371座口袋公园的建成就藏着将城市“金角银边”转化为市民“后花园”的巧思。这些“小而美”的公园主题特色明显、服务功能完善、景观面貌良好,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拥抱绿色的好去处。
又如,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新建公共绿地的成本日益增高,因此推动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就显得尤为重要,“千园”中就有一定比例来自于上海各个企事业单位打开围墙“广纳市民”。截至7月底,全市已开放共享单位附属绿地162处,开放面积100余公顷。“这些附属绿地不仅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上海的文脉、历史、景观都深深地藏于其中。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推动更多单位将围墙打破。”管群飞说。
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林带、林地的“变身”。以第1000座公园——徐汇区的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一期)所在的“环城生态公园带”为例,其前身是始建于1995年的外环绿带,总规划面积6208公顷,目的是构筑中心城区的生态屏障。“十四五”期间,经过增加便民设施、重塑休憩景观等功能提升,绿带蜕变为公园带,50座“环上公园”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同时,通过打通35处绿道断点,一条105公里的外环绿道蜿蜒形成,24座外环绿道驿站将其串联成可游可赏的慢行空间。
休闲森林公园则是开放休闲林地的“升级版”。通过完善林地基础设施、优化林相结构与森林景观,上海现已建设完成193个开放休闲林地,将原本走不进的密林改造为可穿行、可赏景、可游憩又充满野趣的绿洲。这,也为建造休闲森林公园奠定了基础。
倾听民意为品质服务“做乘法”
在努力增加公园数量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在为公园品质与服务“做乘法”。“上海公园通过无界融合、‘公园+’等方式来提质增效。我们追求的不是规模,而是品质和服务。”管群飞认为。
“无界”不仅体现在物理边界的打破,也体现在开放时间的突破。目前,全市858座公园已实现24小时开放,占城乡公园总数的85%。
而“公园+”则旨在满足社会多元人群的需求。体育、文化、音乐、艺术、戏曲、红色资源……公园可以搭载各种服务内容和业态,提升游园体验感,也避免“千园一面”。
同时,根据对市民的意见征询,上海也在帐篷搭建、宠物入园、儿童友好空间的打造、适老适幼化改造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项项惠民政策。比如今年本市将“在25座公园增设儿童友好活动设施(场地)”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已完成全年任务工作量的72%。
此外,上海还在打造公园城市样板区、样板点,围绕促进区域开放共享、推动配套功能提质、完善可持续空间经营、强化多元资金保障等方面发力。
下一轮“千园”有新期待
下一个“千园”,如何实现?新民晚报记者获悉,“十五五”“十六五”期间,上海计划按照“生态千园、共享千园、友好千园、活力千园、融合千园、智慧千园”六个千园要求,注重规模增长、品质提升、功能多元、特色活力,持续打造第二轮千园建设工程。“十五五”期间,全市预计新增各类公园500座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1平方米,新增立体绿化50万平方米,新建绿道500公里以上。
这500座公园将向哪里“要空间”?“初步规划是,新建50座面积在十几公顷至几十公顷的城市公园。再挖掘城市边角料空间和单位附属绿地潜力,建250个口袋公园。在郊区增加150-200个休闲森林公园,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另外,在社区中我们也希望增加一批社区花园,比如通过屋顶花园、立体花园等形式来打造。”管群飞说。
而在品质上,下一轮“千园”也更值得期待。新民晚报记者获悉,目前“上海智慧公园”微信公众号上已有本市公园的点位和信息,下一步将考虑以地图形式将全市公园列出,方便市民“按图索骥”。
同时,本市也正考虑对儿童滑板车、自行车入园等需求进行研究和探索。外环绿道贯通后,“环上”将形成一个40平方公里的“大公园”,今后市民可以无间断地骑行100多公里。自行车在进园的同时,如何不影响游客?这需要有更细致的规划考量。
此外,越来越多的公园开放后,商业业态将更丰富,在活力和融合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本市正在研究公园绿地内的业态“白名单”牛客栈,有望于今年年底前发布,届时每个业态的准入条件都将向社会公示。
诚信双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